sadasd怎么用才好?三个技巧让sadasd更管用!

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的一个事儿,标题嘛就叫“sadasd”,也没啥特别高深的意思,就是我瞎琢磨过程中的一个代号,或者说是一个阶段性的念叨。

起初的困惑

这事儿得从头说起。最近我在整理一些旧项目的文件,翻来覆去,总能瞅见一些注释或者临时文件名里带着“sadasd”这串字符。一开始我没太当回事儿,以为就是谁顺手打的,类似“asdf”那种无意义的敲击。可后来发现,这玩意儿出现的频率还不低,这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了。

我就寻思着,这“sadasd”到底是个啥玩意儿?难道是某个我们内部约定俗成的暗号?或者是什么特殊工具生成的标记?我先是在我们团队内部的小群里问了一嘴,“有谁知道‘sadasd’是啥不?”结果大伙儿都表示一脸懵,说没啥印象。

动手探究的过程

既然没人知道,那我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。我的第一步,就是把所有出现“sadasd”的地方都给扒拉出来,做个统计。我用系统自带的搜索功能,搜遍了我们共享的代码库、文档库,还有一些历史邮件。好家伙,不搜不知道,一搜吓一跳,这“sadasd”还真是无处不在,有的在代码注释里,有的在测试脚本的临时变量名里,甚至有些设计初稿的草图旁边都有手写的这几个字母。

然后,我就开始分析这些“sadasd”出现的上下文。我发现一个规律,很多时候,它都出现在一些逻辑比较复杂,或者说当时开发者可能还没想明白具体怎么实现的地方。有点像是一个“待办事项”或者“此处存疑”的标记。比如在一个复杂的算法模块旁边,注释写着:“// sadasd 这里的效率可能有点问题,后续优化”。或者在一个配置文件里,某个参数后面跟着:“# sadasd 这个值暂时先这么设,等测试结果”。

这时候我就琢磨了,这玩意儿有点像咱们写代码的时候,有时候会搞个// TODO: xxx之类的标记。但为啥不用通用的“TODO”而非要用“sadasd”?我猜想,可能是最早用这个标记的人,他的键盘习惯就是左手很自然地放在A、S、D这几个键上,随手一敲就出来了。然后团队里其他人看到了,觉得也挺顺手,就跟着用了,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“习惯”。

为了验证我的猜想,我还特地去找了几个已经离职的老同事打听。你猜怎么着?其中一个老哥一听“sadasd”就乐了,他说:“,这个,好像是老王(化名)那家伙最开始用的,他打字快,有时候懒得想词儿,就随手敲键盘,估计就是敲到这几个了。后来我们看他用,也觉得挺方便记忆,就跟着用了,主要就是标记一些还没完全搞定或者需要回头再看的地方。”

整理与规范

搞明白了“sadasd”的来龙去脉,我就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。虽然它本身没啥危害,但毕竟不够规范,新来的同事看到了肯定也是一头雾水,就像我一开始那样。而且用这种随意的方式做标记,也不利于项目管理和问题追踪。

于是我决定动手清理一下。

  • 第一步,我先是把所有搜集到的“sadasd”标记进行了分类。 有些确实是历史遗留的、早已解决的问题,这些我就直接删掉了相关的注释或者修改了那些临时的命名。
  • 第二步,对于那些仍然有实际意义的“sadasd”标记,比如确实指示了某个待优化的点,或者某个不确定的配置,我就把它们转换成我们团队现在统一使用的规范标记,比如// TODO: [具体任务描述] by [负责人] on [日期],或者在项目管理工具里创建对应的任务。
  • 第三步,我还特地写了个简短的内部文档,说明了一下这个“sadasd”的“历史渊源”,然后强调了一下以后大家统一使用规范标记的重要性。并且在团队的周会上,也跟大家提了提这个事儿,算是做个了断。

整个过程不复杂,就是有点繁琐,得耐心一点,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看,去判断。但做完之后,感觉整个代码库和文档都清爽了不少,心里也踏实了。

一点小感想

说白了,这回折腾“sadasd”的过程,也是对我们项目历史的一次梳理。有时候,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、小标记,背后可能都藏着一段小故事或者团队的某种工作方式。及时发现并规范这些东西,对提高团队协作效率、保证项目质量还是挺有帮助的。

今天把这个小经历分享出来,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,平时工作中可以多留意一下这些“小细节”,说不定就能发现一些有意思或者有价值的东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