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吗是什么梗?为什么这句话能成为网络流行语?

“在吗”这俩字儿,我是咋琢磨明白的

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“在吗”这个梗。这事儿,得从我自个儿的经历说起。我这人平时也爱上网冲浪,各种社交软件也没少用。最开始的时候,有人发“在吗”,我寻思,这不就打个招呼,问我在不在电脑边儿上或者手机边儿上嘛挺正常的。所以一般我都会回个“在”或者“啥事儿?”

我琢磨这事儿的起因

后来我就发现不对劲儿了。尤其是那些个平时八百年不联系一回的人,冷不丁给你来一句“在吗?”,我这心里就开始打鼓了。根据我多年的“实践经验”,这种开场白,后面跟着的绝对不是啥“今天天气不错”之类的闲聊。

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和观察。你还别说,真让我总结出点规律来:

  • 情况一:借钱。这是最常见的了。客客气气一句“在吗”,你一回复,过个几秒钟,准是“最近手头有点紧……”
  • 情况二:帮忙投票、点赞、转发。什么“给XX投一票”、“帮我朋友圈第一条点个赞”,也是经典套路。
  • 情况三:人情往来。比如突然通知你他要结婚了,或者孩子满月了,得,准备红包。
  • 情况四:推销或者让你帮忙干活。“我这有个东西你看看呗”、“你上次那个PPT做得不错,能不能……”

基本上,只要是这种不咸不淡的“在吗”开场,十有八九是上面这些事儿。你说你要真是有急事儿,或者就是想聊天,直接说事儿不就完了嘛非得整个“在吗”,让我提心吊胆地回复,然后再等着你那“图穷匕见”的后续,你说烦人不烦人。

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发现

我还特意去翻了翻以前的聊天记录,想看看这“在吗”是从啥时候开始变味的。最早在QQ那会儿,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,大家可能真是为了确认一下对方是不是在线,毕竟那时候流量也金贵,万一对方不在,噼里啪说一堆也挺浪费感情和流量的。所以那时候的“在吗”,相对还单纯点。

可微信这种即时通讯,消息发过去对方啥时候看都行,不存在什么“掉线”就收不到的问题。你发“在吗”,我看到了自然会回。我不回,可能就是忙,或者,就是不想回你这个“在吗”!

我发现,越是关系好的朋友,反而越不会用“在吗”开头。他们通常是:

  • “出来喝酒?”
  • “那上次说的那事儿……”
  • 直接一个表情包或者一张图片甩过来。
  • 有事直接说事。

这种沟通方式就让人舒服多了,不绕弯子,效率高。

我对“在吗”梗的最终理解

经过我这么一番“实践”和“研究”,我现在对“在吗”这个梗的理解就是:它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问候语,演变成了一种“有事相求”的信号,而且往往是那种不太好意思直接开口的事儿。久而久之,大家看到“在吗”俩字,心里就咯噔一下,条件反射似的觉得“这孙子又要干”

如果是不太熟的人给我发“在吗”,我基本上就晾着了,或者等个半天再回个“?”。要是熟人,我会直接回“说事”,或者调侃一句“咋了,又没钱了?”

所以说,这网络用语的变化也真是快。一个简简单单的“在吗”,背后也能咂摸出这么多道道来。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?反正我是觉得,有事儿您直说,别老“在吗”“在吗”的,怪让人心里发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