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大家唠唠我前阵子闲着没事干,琢磨《地心引力》那部电影预告片的事儿。咱也不是啥专业影评人,就是单纯手痒,想自己动手试试,看能不能玩出点啥新花样。
起因:手痒痒想折腾
起初,就是偶然又刷到了《地心引力》的预告片。哇,那画面,那音效,那紧张感,真是没得说。当时我就寻思着,光看不过瘾,咱也动手试试呗。就想着能不能用现有的素材,剪出个自己感觉不一样的版本,或者说,体验一把当剪辑师的感觉。
准备工作:扒拉素材是第一步
说干就干!我得把原版的预告片给扒拉下来。 这步倒不难,网上资源还是挺多的,找了个高清版本的。然后,还得找找电影里的一些其他片段,万一预告片里的素材不够用?所以又去翻了翻电影本身,截取了一些我觉得可能用得上的镜头,比如那些特别能体现太空孤寂感、或者主角绝望挣扎的片段。
对了,音乐也得准备。原版预告片的音乐太经典了,我就想着,能不能换个BGM试试看效果会不会不一样。于是我就在自己的音乐库里翻箱倒柜,找了几首感觉氛围比较搭的纯音乐,有悲壮的,有悬疑的,也有那种比较空灵的。
动手实践:剪辑的苦与乐
素材都备得差不多了,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干了。我打开了电脑上那个用了好几年的视频剪辑软件。 虽然不是啥顶级的专业货,但基本功能都够用。
我打算完全打乱原版预告片的顺序,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。结果一上手就发现,这活儿可真不轻松!
- 镜头挑选: 那么多片段,到底选哪些?每个镜头要多长?怎么组合才能表达出我想要的情绪?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。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素材,眼睛都快看花了。
- 节奏把控: 预告片的节奏太重要了。什么时候快,什么时候慢,什么时候戛然而止,什么时候推向高潮,都得细细琢磨。我试着把一些快速切换的动作场面剪在一起,再配上急促的鼓点,感觉还行。
- 音画同步: 这是个细致活儿。尤其是想把某些画面的爆点和音乐的重音对上,那真是一帧一帧地调。有时候画面对了,音乐差一点;有时候音乐卡上了,画面又过去了。反反复复调整,脖子都快僵了。
- 故事线: 即便是预告片,也得有个大致的逻辑和情绪线。我尝试着从主角面临的困境开始,然后展现她在绝境中的挣扎,给一点点希望或者更深的绝望。试了好几种叙事方式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花了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,就为了剪辑一个大约15秒的片段。把好几个不同场景的短镜头拼在一起,想营造一种主角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感。然后配乐也换了好几个版本,一会儿觉得这个太压抑,一会儿又觉得那个不够震撼。
最折腾的还是音乐。 我尝试把我找的那些纯音乐配上去,发现有的跟画面完全不搭,有的虽然情绪对了,但节奏跟画面切不准。还是觉得,有些地方用原片的音效或者弱化背景音乐,更能突出那种太空的死寂和主角的喘息声。
最终成果与反思
折腾了好几天,总算是捣鼓出了一个自己还算勉强满意的版本。大概也就一分多钟,跟原版肯定没法比,毕竟人家是专业的团队,我是瞎鼓捣。但是我把一些我觉得特别有冲击力的、原预告片里可能没那么突出的镜头给强化了一下,然后换上了一段我自己觉得比较有末日感的音乐。
整个过程下来,最大的感受就是:累,但快乐着!
通过这回实践,我深刻体会到一部好的预告片制作起来有多不容易。 每一个镜头的选择,每一秒钟的剪辑,每一段音乐的搭配,背后都是无数的思考和尝试。以前看预告片就是看个热闹,现在再看,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它的剪辑手法、节奏变化和音乐运用了。
虽然我剪出来的东西肯定上不了台面,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。从最初的一个想法,到动手去搜集素材,再到一点点把素材拼接起来,看到成品(虽然粗糙),那种成就感还是挺足的。
有时候别光看,动手试试,不管结果怎么样,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才是最宝贵的。这回折腾《地心引力》预告片,也算是给我平淡的生活加了点料!下次有啥好玩的,再跟大家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