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刷手机看到宣纸话题,突然就来了劲儿。我这个人,平时就爱钻这些老手艺的牛角尖,心想非得把宣纸老家那点事儿整明白不可。
一、开头就是瞎翻资料
大晚上躺床上睡不着,摸出手机就开始搜"宣纸 发源地"。好家伙,跳出来一堆安徽泾县的消息。以前光知道宣纸有名,真没想到它老家在这么个具体地方。接着往下扒拉,发现这纸历史长得吓人,唐朝就有记载了,敢情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玩这个?看得我眼睛都酸了,赶紧抓过床头柜的笔记本划拉了几个关键词:泾县、青檀皮、沙田稻草、唐朝。
二、钻进书堆找线索
第二天麻溜跑去市图书馆,历史地理那排书架让我翻得乱七八糟。有本讲古代造纸的老书里夹着张地图,拿铅笔描了半天才看清楚——泾县正好卡在黄山和九华山中间,长江的支流青弋江哗穿过去。书里说这地方山多地少,可偏偏长满了青檀树,河滩上还疯长着长杆沙田稻,合着老天爷早把造纸材料堆那儿了!
- 发现个冷知识:青檀树皮纤维又长又韧,稻草纤维短能填缝,俩玩意儿掺一起才造就了宣纸"纸寿千年"的能耐
- 唐朝那会儿不叫宣纸,叫"宣州贡纸",原来从古至今都是抢手货
三、蹲点老匠人作坊
光看书哪够,上周直接买了去泾县的高铁票。到了当地跟无头苍蝇似的乱转,在小岭村口逮着个晒太阳的白胡子老头。老爷子看我蹲那儿记笔记,叼着烟袋乐了:"你们这些城里娃娃,就知道拍照片!"他拽着我往山坳里走,指着个石头垒的池子说:"瞧见没?老祖宗在这舀了六百年的纸浆!"
老头讲起故事眼睛发亮:东汉蔡伦的徒弟孔丹路过这儿,看见烂在山涧里的青檀树皮被水泡得发白,灵光一闪就搞出了宣纸雏形。真假说不准,但老头拍着胸脯保证,他们村家家户户灶台上都供着蔡伦像。
四、上手就翻车
死皮赖脸求着老师傅让我试试捞纸。站浆池边刚撸袖子,师傅赶紧喊停:"手腕得跟打太极似的!"我学着人家样子把竹帘斜插进浑浊的纸浆里,手腕刚那么一抖——哗!半帘纸浆全漏回池子里。不服气又试了三次,不是厚薄不均就是破个大洞,师傅在旁边笑得直拍大腿:"这活儿没三年功夫,连张擦屁股纸都捞不出来!"
五、晒纸场里开眼界
最震撼的是晒纸的场面。整面青砖墙烧得滚烫,老师傅拎着刷子"啪"地把湿纸甩上去,动作快得带残影。角落里堆着几刀比双人床还大的宣纸,老师傅说这叫"三丈三",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过。我伸手摸了摸,纸面像婴儿脸蛋似的又滑又糯,对着光还能看见青檀皮纤维交错成的云纹。
回程路上抱着自己捞废的那叠"破抹布"直乐。这趟算是明白了,哪有什么横空出世的神纸,分明是泾县的水、山里的树、加上几十代人手把手传下来的笨功夫,才让这薄薄一张纸扛住了千年岁月。
(后记:那叠废纸回家后被我裱在相框里,现在还在书房墙上挂着——提醒自己别小看任何老手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