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们聊聊多相数据调查这活儿,这名字听着挺唬人,说白了就是把不同地方、不同格式的数据拢一块儿分析。前几天我刚折腾完一个项目,正好拿亲身经历说说这仨关键步骤咋落地。
第一步:准备工作差点给我整懵了
接到任务那会儿,客户甩过来十多个Excel,还有俩旧系统的截图,外加一个云盘里的PDF报表。我瞅着桌面上那些文件名乱七八糟的文件,心里直骂娘:“这玩意儿能叫数据?” 一堆数字挤在格子里,日期格式有“2023.01.01”也有“01-Jan-2023”,更绝的是有个表把销售额和客户评价塞同一列,用斜杠隔开!
我赶紧拉了个清单干了两件事:
- 拎着电话找各部门负责人,挨个问清楚每个文件到底是干啥的,哪年的数据,哪个系统导出的
- 把云盘里几百页的PDF拆成单页,用扫描软件转成可搜索的文本,结果发现扫描版里还有手写批注
光是整理源头数据就耗了我三天,分类塞进三个文件夹:销售数据(带血统证明版)、用户反馈(含手写残卷)、系统日志(七拼八凑版)。
第二步:洗数据比刷油烟机还累
打开Python刚跑第一遍清洗脚本,直接弹出来三百多条报错。点开日志一看:
- 某表格“销量”列突然冒出来“暂无数据”四个大字
- 用户年龄字段惊现“-25”这种外星数字
- 最要命的是日期,同一列里混着日期、时间戳和“上周二”这种鬼话
我蹲在电脑前边啃汉堡边写异常规则,凌晨两点眼睛发直的时候,突然发现某个系统的日志时间用的是格林尼治时间,比我们这慢八小时。当时真想抡起键盘砸显示器!后来硬是写了六个小时的条件判断代码,才把那些妖魔鬼怪数据收拾服帖:
- 把“暂无数据”替换成空值
- 给负年龄加上绝对值标注异常
- 手动把五百多条“上周三”之类的话换算成具体日期
用pandas把清洗完的数据怼进新表格时,咖啡杯都在手抖。
第三步:分析现场大型翻车事故
本来以为搞定脏数据就胜利在望,结果刚把表格拖进可视化工具就傻眼了。地图上显示某四线小城的客单价居然比上海还高20%,这明显是见了鬼!翻回原始数据查了半小时,发现是分公司的财务把人民币和美元搞混了。
更崩溃的是对比用户画像时,20-30岁群体的消费偏好曲线像过山车。熬到后半夜才发现,市场部给年轻用户组的问卷选项里,第7题和第8题印刷顺序颠倒了...气得我当场截图发工作群:“各位爹!原始数据有坑!”
改了三版图表才敢写结论报告:
- 用折线图+柱状图组合显示销售趋势
- 把异常数据点单独标红色小三角
- 用户情绪分析结果直接上词云图,大字号飘着“物流慢”“包装烂”
血的教训
这趟折腾下来算是彻底明白:多相数据调查最难的根本不是技术。各部门交数据就像交作业,销售部怕暴露业绩差使劲修饰数字,技术部导数据图省事直接截屏。下次再干这种活,我绝对先拎着白酒去找数据源头部门的同事喝一顿——毕竟洗三个通宵的数据,不如他们勾选导出格式时多花三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