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霉为啥叫倒霉?(最初起源揭秘大曝光!)

那天刷短视频看到有人说“倒了血霉”,突然好奇这词儿到底哪来的,咋就“倒霉”还得带“霉”字?撸起袖子说干就干,非得扒出个源头不可!

一、查资料踩的第一个坑

先打开电脑,搜“倒霉的来历”。跳出来的答案清一色说:古代举子赶考,家门口挂旗杆叫“楣”,考不上就把旗杆放倒叫“倒楣”!这解释看着挺像样,可总觉得哪儿不对。翻开手边《说文解字》,翻烂了也没找着“楣”字跟科举有啥关联。又跑去查《明史》《清史稿》,科举仪式里压根没提挂旗杆这档子事儿!合着全是现代人编的故事?气得我直拍大腿!

二、线装书里扒真相

第二天直奔市图书馆古籍部,对着发黄的书页一通猛翻。在清代笔记《陔余丛考》里终于逮到线索!书里白纸黑字写着:“明季科场规矩极多,不利者贴‘倒霉’二字于门”。这“霉”字用的是粮食发霉的“霉”!再往后翻《儒林外史》,第三回里范进中举前他老丈人骂他“像你这尖嘴猴腮,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!不三不四,就想天鹅屁吃!趁早收了这心,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,每年寻几两银子,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!你问我借盘缠,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,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,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!” 这段话后头跟着一句批注提到当时习俗:落第秀才在家门口挂“倒楣”牌子避晦气,但这“楣”字实际是“霉”的谐音替代!

  • 关键证据1:明代考场失利用“倒霉”避邪,原字是粮食霉变的“霉”
  • 关键证据2:清代“倒楣”写法是文人附会,硬扯到门楣上
  • 关键证据3:民国时期报纸里,“倒霉”写法彻底替代了“倒楣”

三、自己闹了个真“倒霉”

查到真相正乐呵,手机突然狂响。居委会大姐嗓门穿透力极强:“你家楼上有密接!整单元封控7天!” 脑袋嗡地一声——昨天刚把冰箱清空!看着手边摊开的“倒霉”古籍资料,锅里煮烂的泡面咕嘟冒泡,现实版“倒霉”来得猝不及防。更绝的是解封当天,发现笔记本电池鼓包把键盘顶裂了,刚整理的研究资料全在里头!

盯着抢救出来的硬盘直嘬牙花子。老祖宗造词真精准:“倒霉”就像发霉的粮食,烂得悄无声息还牵连一片。那天抱着泡面桶写总结时,楼上的狗正对着我家阳台狂吠。啧,这词儿用得,应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