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浪屿的得名由来揭秘!了解背后有趣的历史故事

今天带儿子去厦门溜达,顺便拐到鼓浪屿想给他讲讲历史,结果这小崽子突然问我:“为啥叫鼓浪屿?”一下给我问懵了,只记得好像跟海浪有关,具体咋回事真说不上来。得,自己挖的坑自己填呗!

第一步:满岛瞎问当地人

我先拉着儿子在岛上乱窜,逮着开店的、晒太阳的大爷大妈就问。结果好家伙,一人一个说法:

  • 卖椰子的大婶:“浪打石头咚咚响,像敲鼓呗!多明显!”
  • 修船的老伯:“瞎扯!早先叫‘圆沙洲’,后来郑成功在这儿练兵,听见鼓声才改的名!”
  • 茶馆老板神神秘秘:“跟礁石形状有关系!远看像鼓……”

整得我更迷糊了,儿子还在边上起哄:“爸你这功课不行!”

第二步:钻博物馆翻老黄历

实在没辙,我拽着儿子冲进岛上的历史陈列馆。扒着玻璃柜看老地图,翻发黄的地方志复印件,眼都快瞅瞎了。结果翻到块破石碑的拓片,上面写着“鼓浪洞天”四个大字,落款是明朝万历年间!工作人员指着旁边解释牌说:“瞧见没?四百年前就有‘鼓浪’这说法了!”

我还不死心,又扒拉清代的老文件。结果真翻到个大料——道光年间的《厦门志》白纸黑字记着:“岛西南有海蚀洞,潮涌时声如擂鼓,故名鼓浪屿。”好么!敢情卖椰子大婶蒙对了!

意外挖出黑历史

正想跟儿子嘚瑟,突然看见展柜里外国领事馆的老照片。解说员顺嘴提了句:“鸦片战争后这儿被划成公共租界,老外嫌中文难念,自己编了个名叫‘Kulangsu’……”儿子当场笑喷:“爸!原来你早上念的‘鼓浪屿’英文是瞎编的?”我老脸一红,赶紧捂住他嘴溜了。

回程渡轮上,儿子趴窗口盯着海浪拍礁石,突然喊:“爸!真像打鼓!” 我瞅着那个被叫了四百年的海蚀洞方向,心想:多少人来来往往,就为听个大自然打的拍子! 摸出手机拍了段浪花撞礁石的视频,水珠子溅了半镜头。

实践

  • 直接起因:被亲儿子当场问倒
  • 关键证据:明朝石刻+清朝地方志
  • 最囧发现:岛名拼音是殖民时期的“塑料英语”
  • 意外收获:儿子记住了海蚀洞长啥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