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盘这玩意儿,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平时用着方便,真出毛病了,那叫一个头疼。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前阵子折腾U盘维修的那些事儿。
话说我前几天就碰到个倒霉事儿,一个存了不少重要资料的U盘,突然就读不出来了。插电脑上,要么没反应,要么就提示“请插入磁盘驱动器X:”,或者干脆说“文件或目录损坏且无法读取”。我这心,当时就凉了半截。
不爱轻易放弃,寻思着自己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救回来。第一步,常规操作。我先换了台电脑试试,又换了个USB口,结果都一样。得,看来不是电脑或者接口的问题,矛头直指U盘本身了。
第二步,系统自带工具碰碰运气。我想起Windows不是有那个磁盘检查功能嘛就在“我的电脑”里找到那个U盘盘符(虽然打不开,但有时候盘符还在),右键点了“属性”,然后选“工具”标签页,点“检查”。勾上“自动修复文件系统错误”和“扫描并尝试恢复坏扇区”。一番等待之后,结果是——没啥卵用。依旧打不开。
第三步,开始上网找专门的U盘维修工具。这一搜可不得了,各种各样的工具五花八门。我当时就有点懵,不知道哪个好使。看了一些帖子,大概明白了,U盘维修分几种情况:有的是逻辑错误,有的是物理损坏,还有的是固件问题。
我先是下了一个比较有名的,叫啥“金士顿U盘修复工具”的,因为我记得我那U盘好像就是金士顿的。装上运行,结果人家提示“不支持此设备”。得,看来不是所有金士顿U盘都认它,或者我记错牌子了。
不死心,我又找。看到有人推荐用“ChipGenius”这类工具先检测U盘的主控芯片型号。这个我倒是第一次听说,感觉挺专业的。于是下载了一个,插上U盘一运行,还真检测出来了,显示了U盘的VID、PID、主控型号、闪存型号这些信息。有了这些信息,就好办多了。
第四步,针对主控型号找量产工具。知道了主控型号,我就开始搜索对应这个型号的“量产工具”。这玩意儿听名字就挺唬人,据说是U盘厂家生产U盘时用的低级格式化工具,能修复一些比较顽固的固件问题,甚至能把U盘起死回生。不过风险也大,操作不当U盘可能直接变砖,而且量产一般都会清空所有数据。
我找到一个对应我U盘主控的量产工具,版本还挺多。我挑了个看起来比较新的下载下来。打开量产工具,界面挺复杂的,一堆英文和 непонятные (bu dong de) 选项。我小心翼翼地按照网上找的教程,先识别U盘,然后进行设置,主要是选择正确的闪存型号啥的。设置好之后,深吸一口气,点了“开始”。
那个过程还挺漫长的,进度条一点点往前挪。我心里也七上八下的,生怕给整坏了。过了大概十几二十分钟,工具提示完成了!我赶紧拔下U盘再重新插上。
见证奇迹的时刻? 电脑“叮咚”一声,盘符出来了!我赶紧双击,能打开了!虽然里面的数据全没了(量产工具的锅),但U盘本身算是救回来了,起码能重新用了。至于数据,幸好我有些特别重要的之前有备份,其他的也就只能认栽了。
后来我又遇到过U盘只是无法识别,但数据很重要的情况。那时候我就不敢轻易用量产工具了,而是先尝试了一些数据恢复软件,比如“嗨格式数据恢复”这类,或者一些别的专门针对U盘数据恢复的工具。有时候运气能把大部分数据给扫描出来恢复掉,然后再考虑用量产工具或者其他修复工具把U盘修
我的实践小
- 先别急着格式化! 尤其是U盘提示格式化的时候,如果里面有重要数据,千万别手贱点了“是”。
- 搞清楚U盘的“内心”: 用ChipGenius之类的工具看看主控型号,这是寻找合适修复工具的关键。
- 多试试不同的工具: 没有万能的工具,有时候这个不行,换一个可能就行了。像安国、台电这些牌子有时也有自己的工具或者对应的量产方案。
- 量产有风险,操作需谨慎: 量产工具是大招,能救砖也能真变砖,而且会清数据。用之前一定多看教程,确认信息无误。
- 数据重要就找专业的: 如果数据特别金贵,自己又没把握,还是花点钱找专业数据恢复机构,别自己瞎折腾把的机会都搞没了。
- 有备无患,常备份: 这才是王道!重要的东西多备份几份,U盘坏了也不至于抓瞎。
反正U盘维修这事儿,就是个不断尝试、不断学习的过程。有时候修好了特有成就感,有时候也只能无奈放弃。希望我这点折腾经验能帮到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