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密家庭教师结局怎么样?主要人物最终命运揭晓!

要说这个“亲密家庭教师”,大伙儿一听,是不是觉得特心里头琢磨着,老师要是跟咱家孩子处得跟一家人似的,那学习劲头,家庭氛围,不都得蹭蹭往上跑?我也是这么美滋滋地盘算着的。

可真到自个儿实践起来,那真是一步一个坎,尝尽了甜头,也吃了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苦头。这“亲密”俩字,真不是那么好拿捏的。

记得那是几年前了,为了我家那小子上初中能跟上趟,我寻思着得请个靠谱的家庭教师。托了不少关系,找了个口碑挺不错的李老师。这李老师,三十来岁,戴个眼镜,斯斯文文的,说话也和气。

刚开始那阵子,简直了,没得说。李老师是真上心,每天准时到,辅导功课那叫一个耐心。我家小子本来挺皮的,愣是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。不光讲题,李老师还时不时跟我家小子聊聊学校里的事儿,开导开导他青春期那点小心思。那段时间,小子成绩确实提上去了,脸上笑容也多了。我和我媳妇看着,心里那个美,觉得这老师请对了,这“亲密”关系建立得有时候李老师辅导晚了,我们就热情地留他吃顿家常饭,一来二去的,感觉真跟多了个家庭成员似的。

可问题,也就慢慢从这份“亲密”里冒出来了。

起初,是李老师吃饭的时候,会顺嘴提点建议。比如说,“今天这菜有点咸了,孩子吃得清淡点”或者“小家伙最近看动画片时间是不是有点长,得控制控制。”我跟媳妇一开始也没当回事,觉得人家也是好心,关心孩子嘛毕竟都这么熟了,不见外。

后来这“关心”的范围就越来越广了。有一次,我跟媳妇儿商量着周末要不要带孩子回趟老家,就我们在客厅里小声合计着,李老师在书房给孩子辅导完功课出来,听见几句,直接就插话了:“我说你们两口子,孩子学习正是要劲儿的时候,老往外跑,心都玩野了!这周末的补习计划我都排好了,可不能耽误!”

我当时就有点懵,心想这事儿跟你说不着?但我媳妇儿脾气还打圆场说:“李老师说得对,我们再合计合计。”

再后来就更那啥了。有一次我买了套新沙发,挺现代的款式,李老师来了一看,摇摇头:“这沙发颜色太跳了,跟家里风格不搭,而且这种布料小孩儿不小心弄脏了不好打理。你们当时怎么没考虑买个深色的皮沙发?”我当时那个火,差点就没憋住。心想我花自个儿钱买家具,还得照着你的喜好来?这叫什么事儿!

那段时间,家里气氛都变得有点怪。你说他错了,他句句都像是“为你好”,“为了孩子好”。可这好意,已经越过了那条线,让人浑身不自在。这“亲密”过头了,就成了负担,成了压力。我和我媳妇儿私下里也嘀咕,这家庭教师是请来辅导学习的,怎么感觉快成家里的“生活指导员”了?

咋办?还是我,鼓足了勇气,找了个机会跟李老师好好“谈了谈心”。我先是肯定了他教学的成果,感谢他对孩子的付出,然后话锋一转,特委婉地表示,我们非常尊重他的专业意见,但家庭内部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决定,我们还是希望能自己做主。话说得挺客气,但他是个聪明人,肯定是听明白了。

那次谈话之后,李老师言语上确实收敛了不少。辅导还是照样尽心,但不再对我们家的私事指手画脚了。虽然感觉上没以前那么“热络亲近”了,但我跟媳妇儿都偷偷松了口气。 界限感回来了,大家相处起来反而更轻松自然了。

所以说,这“亲密家庭教师”,听着美操作起来学问可大了去了。那条“亲密”的线,往哪儿划,怎么维持,真是个细致活儿。太生分了,老师跟孩子隔着层窗户纸,教学效果可能打折扣;可太没分寸了,就像我这回经历的,好事儿也能变成烦心事。我这算是亲身实践了一把,才咂摸出这点味道。这经验,可不是光听别人说说就能明白的。